画眉怎么不叫?
广旭最佳答案
画眉不叫,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,因为它的叫声并不好听,而且过于刺耳。所以会发出“咕”、“呃”等声音来代替叫鸣。 首先,我们来听一下画眉的“本音”——叫鸣。是不是真的跟“吱吱喳喳”一样,听起来像个小鸟? 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雀科的鸟在叫鸣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—— 这是什么声音,像一个小破锣,又尖又细,估计不好听,所以画眉不想叫的时候就用这种声音来代替叫鸣。
当然,我这么说可能有些主观,那么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。 为什么别的雀科鸟类都可以大声地叫出自己的信息,而画眉却只能“咕”或者“呃”呢?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现象,所有的哺乳动物(包括人类)在哭泣或痛苦的时候都会发出类似婴儿的啼哭的声音。这是因为人类的哭声能够传递很复杂的信息给同类,让他们知道这个婴儿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救助;同样,当鸡雏或者小鸟感觉到危险或者不舒服的时候,也会发出类似婴儿的啼哭的声音。
同理,我们可以假设一下,如果一只鸟在受到威胁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,可以发出自己的“本音”即清晰的鸣叫声。那么,这个鸣声就具有了向同伴传达某种特定信息的功能——“有危险!”“我有困难!”从而得到帮助。而一旦这个鸣声有了具体的作用,那么这个鸣声就会逐渐消失,而被另一种更合适的声音所替代,这种替换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。于是,一种不会叫的鸟就形成了。 也许你会问,那这种不鸣叫的鸟岂不是很容易让天敌发现吗?它的飞行能力不会受到影响吗?
首先,我们得承认一点,所有的鸟类都是有天敌的。但是,所有鸟类的天敌都不是同一个物种。也就是说,老鹰吃鸽子,猫头鹰吃老鼠,而蛇则是吃鸟。那么,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由于每一种鸟类都有自己独特的鸣叫声,那么不同的鸟类之间发出的响声是很容易区分的。对于它们的天敌来说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除非碰到像猎豹这样的变态猛禽,否则很难想象一只不会叫的鸟会被找到并吃掉。 至于你担心的飞翔的问题,其实,鸟类在飞翔时候产生的噪音是很大的,它们需要用喉管的收缩和扩张来控制气流通过,从而产生升力和前进的动力。所以,当你看到它们在高空中飞翔时,其实是在用身体的摆动和翅膀的扇动来实现前进的。而这种声响是要远远超过“咕”、“呃”等声音的。
眉山的得名与画眉鸟没有一点关系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简傲》有段记载:“庾子嵩为人散疏,常乘驴跨马,横拂而坐,傲然自得。人问其所以,庾曰:‘我野人,行止无节,当似孤松独立,四面受风。’”东晋名士庾亮的四儿子庾翼别号子嵩,人称小庾,曾任宁远将军、荆州刺史、征西大将军,在襄阳屯兵练武,戍边抗敌。他仿效东汉习凿齿在今天的湖北襄阳一带广种柳树,以巩固边关,人称“北郭鞭榆”。一次庾翼到长江沿岸的巴蜀一带戍守,坐马被惊,跃入水中淹死,他独自一人步行,来到一山的脚下歇息。面对满山青翠、风景如画,庾翼惊喜地说:“此真可谓眉山也!”(《明一统志》)
在古人的诗词中,有不少写眉山的名句。如宋代大文豪苏轼《送苏守李渐甫学士罢官归苏州》:“眉山汉嘉上,吏隐两超然。”这里将眉山、嘉州相提并论,强调两市都宜于当官和隐居。宋代诗人王洋《西归道间言怀》“西归一室笑谈空,两脚无心便到家。从此武阳成隔阔,夜山犹在月痕斜。”诗人说他在外地当官后退休回蜀居住,“两脚无心”便到了“夜山犹在月痕斜”的眉州。宋代诗人程公许的《游三学岩》:“仙云何处飞来,翠微插天天香浮”将眉山誉为“仙云”和“翠微插天”的人间仙境。明代大文学家杨慎《宿眉山夜雨》:“翠微插天剑阁西,峨眉月照清江迷。长星骑入五丈内,我行夜宿眉山村”。诗中写在翠绿插天、剑阁之西的眉山,峨眉山的月亮把清江照得一片迷离。
眉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与文化之山。唐代女英雄花蕊夫人、宋代“三苏”父子被后人称为“眉山四绝”,驰名中外。唐代诗人郑谷《蜀中》诗“一自雷兼将蜀去,强魂无日不雄雌”。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出生于眉山县武阳的唐朝著名女将雷琼。北宋时期,眉山出了“一门三父子,都是大文豪”的“三苏”父子,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宋代大文豪黄庭坚《次韵子由簟高密二诗》中写到:“东州初到日,莫误汉将军。”东州是眉州的别称,诗人说刚到眉山就听到了“汉将军”雷琼英名。“九唤犹屯舌未柔,新诗梅去句清遒”是黄庭坚对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赞许。元代大学者虞集《寄赵清宇先生》“眉山杜陵间,家风本清白”,将眉山赵家与“三苏”并论。明代大文学家杨慎《答赵子昂》诗“少陵眉山并,天骨本清真”、“白堕春醪酒,苍筠手校文”赞颂了眉山“三苏”与杜甫、书法大师赵子昂的风范。由此可见,眉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山。